Search


[不做自己討厭的大人可以嗎?]

我比較遲熟,近幾年才真正思考做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[不做自己討厭的大人可以嗎?]

我比較遲熟,近幾年才真正思考做「大人」是怎樣一回事.畢竟人生的列車可以把人追趕到氣喘,我自己也病了兩場,安頓了健康,一轉眼已不再年輕.

瞥見同齡的人成家立室事業有成,聚頭談的都是「孩子讀書」「父母健康怎樣」「外傭不聽話」話題.事實上,做大人煩惱不少,上有高堂,下有小孩,做夾心人,在香港住得似個人,不得不顧住飯碗,還那有閒談夢想.

自己也有一種不再年輕的庸懶.想到喜歡訪問的人,也會拖延,甚至自我推翻,畢竟,仰慕的公眾人物,有時走近了,反而讓人失望頂透,我已經有種老練,一種自我保護的心態.

平日在大學教書,碰面是年輕人.他們很喜歡說:「點解啲大人咁醜陋?」「我唔想變成自己討厭既大人!」我聽到後,心裡不是味兒.他們口中的「大人」,全都是犬懦,虛偽,無原則、拍馬屁、為利益、出賣香港的代名詞.

我自己小時候經常想:「我想快點成為一個大人」.那時候,「大人」等於是自由自主自立,有資格去實踐自己的想法的代名詞.

事實上,年齡帶來的,或許是體力不及當年,但歷練讓我們不再無知,看透世情反而讓我們更可以珍惜美好的事物,成熟應該讓我們積累智慧,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,有能力做一些年輕時做不到的事.

去年看了話劇《謊言》,頭十五分鐘我就驚艷了.為何這位我那麼熟悉的女演員,在台上散發出一種「我還在做自己熱愛的事」的氣息?演出短短一個半小時,我喜歡它夠短,喜歡它簡單,純粹,沒有香港社會討厭的味道,那些太商業化,太浮誇,太賣弄的雜質.

一種純粹、安靜、精緻,像美酒經過提煉再提煉.來自一位資深的演員,而她和團隊,絕對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場面盛大,但,他.們.沒.有.

我一直記得這種感覺.知道戲要快重演,故此約蘇做訪問.

她收到我們的邀請,竟然說,不如在訪問前先通一通電話.沒有甚麼助手中間人.

訪問進行得很順利.她沒有一般演藝人那種「被傳媒傷害得太多所以變成驚弓之鳥」的後創傷症候群.話裡沒有苦澀,沒有怨氣,沒有鬱結,還保留一種平凡人的清心.

她常說,要活得像個普通人,去街市買送,和男友照拍拖,去街邊拮魚蛋.「一個演員,若失去了活得像個普通人的經歷,很敝.這是人生嘛,要好自覺,認清生活本質,認清一個人本身是甚麼.」

會思考,有修養的演員不少.但蘇玉華難得是,她會把自己放在最入屋的媒體,那個被年輕人嗤之以鼻的大台裡.她做美女厨房,演電視劇,她不會一天到晚把自己的「內涵」「深度」掛在嘴邊,她有一種貼地和親切.她不會看不起大眾化的東西.

而她這個階段的選擇,選擇去經營一個小小的戲劇計劃,更加讓我感到鼓勵.這個世界,抱怨的人多,落手落腳出的人少.而更難得是他和夥伴們都堅持一種「純粹」,不落俗套.這種決擇在熟齡圈子,更艱難.

文章刊出之後,我收到幾個朋友的訊息.他們在不同業界,自己崗位打拼了一些年,熱情常被挫敗,被批評到了這個歲數還追夢是不是太憨居,他們說,看了文章,被鼓勵了,看得熱淚盈眶.

哭的不只他們幾個.還有蘇玉華.今天早上,她跟我發短訊,「我看一次,哭一次」.我說,「別沾濕報紙」.她說,「不怕,買了兩份,有spare.」

我感謝她為報界付出了十六大元.這十六元報紙費,和她用心付出給隧道阿姐的三元一樣重要.訪問多得攝影師、編輯們的合作付出,可是傳媒人收入因為網絡而萎縮.我們媒體的艱難,和劇場艱難,和香港的艱難,太相似了.我打趣說:「記者也需要一間有陽光的書房」.(看了內文的人便明白)蘇回了一個笑面.

這篇文是蘇玉華給劇場,給香港的情書,也是我寫給任何不再年輕,但不想做「核突大人」的你.

*還要感謝趙曉彤,她曾訪蘇玉華,寫得十分好.因為珠玉在前,我才不敢怠慢,爭取做多點功課.她的文章在此.

https://www.thestandnews.com/…/%E5%B0%88%E8%A8%AA-%E8%98%8…/)

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…/ar…/20180422/s00005/1524334243558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